課程統整

  根據Gove, et al.的定義,統整(integration)一詞源自拉丁文「integrare」,意指「使其完全、圓滿(to make complete)」,或指「透過構成部份(parts)或要素(elements)的添加與安排,使其成為一種更完整、和諧或統合的存在或實體」。
  成績在後半部的學生,大多還勉強可以應付分課或分單元的測驗,但一開始總複習,就會發現這些學生連最基本的概念也搞不清楚,因此十分需要教師做課程統整。
  所謂課程統整,就是打破原有學科內容的界限,將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組合在一起,使其緊密連結,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,不是學到獨立、片段的知識,而是學到一個整體的、容易應用在生活中的知識。
  教師應不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,只要按照所屬的科目及教科書來教學,而是要扮演主動的、合作的課程設計者。宇宙無敵超級帥哥倫的作法就是,以國文科為主軸,順著歷史及地理做延伸,在旁擊到生物及地球科學,偶爾提一下公民及英文,至於理化及數學方面卻遲遲無法融入課程之中。


統整方式

  阿倫的總複習方式,是先將基礎國文打好,譬如文法、句型、修辭技巧、字音、字形、字義、成語、正式書信的寫法、祝賀詞、國學常識等,接著便順著中國的歷史朝代開始整合,從夏商周的字體開始,進入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字體及文體,複習九流十家的儒家時,拉到素有西方孔子之稱的蘇格拉底上,既然提到蘇格拉底,便不得不提到雅典,希臘首都雅典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,這時複習有關「歐洲火藥庫」-巴爾幹半島的歷史及地理。
  接著回到古希臘文明,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八百年,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裡特文明和麥錫尼文明,而後來希臘歷史進入所謂「黑暗時代」,因為對這一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《荷馬史詩》,所以又稱「荷馬時代」。在荷馬時代末期,鐵器得到推廣,取代了青銅器,這時可以回到中國的殷商及西周,因為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,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,樂器以鍾爲代表,因此「鍾鼎」成為是青銅器的代名詞,而鍾鼎文又稱作金文或銘文。
  以上是國文、歷史、地理與公民的結合,接著舉個統整更多科目的例子:
  一、單純國文的部份:唐代的文學鼎盛,無論唐詩(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)、古文,或是傳奇小說、敦煌變文、曲子等,都是非常出色而照耀千古的作品。其中的變文是寺院僧侶向聽眾作通俗宣傳的文體,一般是通過講一段唱一段的形式來宣傳佛經中的神變故事,而佛教源自於印度,印度的文字稱為梵文,因此只要跟佛教有關的「剎那」、「比丘」、「菩薩」、「舍利」、「羅漢」等,都是印度語言的音譯,因此屬於外來語。
  二、國文及地理的結合:數千年前,由恆河和印度河沖積而成的印度大平原,帶來的肥沃的土壤,孕育出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的「大河文明」,除了印度有兩條河流之外,很自然就可以聯想到底格里斯河、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也是肥沃灌溉農業區的文化,在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,先後建立了蘇美、巴比倫、亞述等三個國家。接著回到中國的長江跟黃河,複習一下詩經跟楚辭的異同。
  三、國文及公民的結合:由於印度存在著種姓制度,因此從印度奴隸來討論公民科中的人權議題,而中國在詩經《豳風 七月》中也反映奴隸受貴族的壓迫剝削,雖終歲勤苦,仍不免飢寒交迫。在韓愈的文章中也提到:「而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故雖有名馬,祇辱於奴隸人之手,駢死於槽櫪之間,不以千里稱也。」順便講回國文的成語及古文八大家。
  四、國文及歷史的結合:而有「日不沒國」之稱的英國曾經把印度當作殖民地,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壟斷鴉片、食鹽和煙草貿易,而鴉片也導致中國發生了著名的鴉片戰爭。而中國提到戰爭的文學有很多,複習完清朝的戰爭之後,可以依照中國的朝代做戰爭文學的分析及作者介紹。
  五、國文、生物、英文及地球科學的結合:印度的阿薩姆大葉種紅茶是許多神耳熟能詳的,茶葉的特性與生長方式可以扯出植物認識,而茶葉適合的氣候可與地球科學跟地裡結合,畢竟由於地理位置與緯度的關係,搭配季風及洋流會產生不同的氣候與雨量,這時黑板上就可以用圖解的方式做分析。除此之外,順便用以下午茶為例來進行英語對話練習。而講到茶就必須提到茶聖陸羽了,除了茶聖之外,中國聖字輩的人還頗多,有儒家五聖(至聖孔子、亞聖孟子、復聖顏淵、宗聖曾子、述聖子思)、賦聖司馬相如、藥聖李時珍、詩聖杜甫、詞聖李煜、草聖張旭、書聖王羲之、醫聖孫思邈、謀聖張良、武聖關羽……而這時通常學生會給我亂入賭聖周星馳!

  這些就是目前正在做的課程統整教學,很有趣!但是累斃了!

  如果這樣還沒辦法融會貫通的話,那就只好學習古人懸樑刺股了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