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旅有何意義

  為了明年度的畢業旅行,我可是從去年度就開始計畫了呢!
  瞎咪!畢業旅行需要提早半年規劃嗎?當然不是啊!是需要一年前就開始規劃!算算時間我已經晚了好幾個月了。為什麼會拖這樣久,其實是有內幕的。
  台灣國中目前的畢業旅行,大致上都是交由廠商外包,三天的行程中有兩天是在遊樂區度過,因此369成了不變的定律,就是雲林的劍湖山、新竹的六福村及南投的九族文化村三個遊樂區。
  以南部地區的國中為例,大概的規劃是二天在遊樂區度過,另外一天就在台北縣市亂亂逛,國小是這樣的行程,國中接續,到了高中也不太可能有變化,同樣的景點,改變的只是身旁的同學與帶隊的師長罷了。
  這樣的現象讓一些家長很不以為然,如果行程都一模一樣,那畢業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
  殊不知道會造成這樣結果,其實是學校依據學生投票出來的結果,畢竟遊樂區比較刺激,若是要學生參觀具有歷史意義的故宮,可能會看到一堆學生坐在翠玉白菜旁邊打著撲克牌……
  在西方的價值觀中,旅行絕不只是代表著玩樂而已,早期的教育旅行源自歐洲貴族學校,學校利用校外教學活動的規劃,達成某種程度的教育目標,順便還能促進師生及同儕間的感情,除了可以達到合群之外,學生也可在旅行中培育出獨立、自主、積極、冒險等積極的人格特質。


漸漸改變

  既然畢旅可以達到這樣多的功效,那麼反思現在的畢旅生態,明顯缺乏實質的教育意義,其實是需要做些調整的。
  但改革需要循序漸進,太過急躁有時反而會顧此失彼,於是先從第二天的台北行程下手,偷偷了置換了台北科學教育館與天文館進去……
  實施的結果發現,學‧生‧根‧本‧沒‧發‧現!
  連續兩年小換景點的結果並不是很令人滿意,因為最根本的遊樂區行程沒有解決,於是,今年花了許多的時間在作說服的動作,漸漸大家都開始接受阿倫的建議,那就是只保留一個遊樂區,其餘的景點均以具有教育性質的為考量,最後擬定了一個全新的行程:

  第一天:學校出發→沿途停靠休息站→苗栗南庄或新竹內灣、北埔→夜間行程(再研議)→飯店。
  第二天:飯店→雪山隧道→宜蘭傳統藝術中心→冬山河→台北行程(再研議)→飯店。
  第三天:六福村→沿途停靠休息站→返回學校。

  這樣的安排應該會獲得大部分家長的支持吧!畢竟讓學生在旅行中學習探索,在與同學互動中發現自我,順便帶著相機紀錄著記憶的軌跡,這樣比起固定的369行程有意義許多。
  希望一切能夠如預期般的順利。


阿倫的OS

  369行程偏重玩樂,或許能夠強烈的吸引學生,但在實質的意義層面上就顯得貧乏,而且還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點。
  這個缺點就是:阿倫已經玩到怕了!
  每年畢旅都去固定的景點,或許對於學生而言沒有什麼,但對身為訓育組長的我就沒有這樣新鮮了。有些教師在369樂園中會躲在一邊喝著咖啡看學生尖叫,但我卻是喜歡跟著學生排隊玩設施,只不過,在玩過二、三十遍後,我開始也會躲在一邊喝著咖啡看學生尖叫,偏偏學生就是不放過我,只要一發現我在附近,馬上會很熱情的邀約:「阿倫老師!我們去玩笑傲飛鷹!」
  「不要啦!我已經玩過很多次了。」我說的可是事實。
  「騙人!你一定是不敢玩在牽拖。」只見一個眼色後,身旁的同學馬上會意,一人一邊把我架住,然後連拖帶拉的上了遊樂設施。
  既然已經被拱出來,那就配合他們一下好了,當機器開始運轉後,就看到一個莫名其妙的老師很假的在鬼叫:「救命啊!救命啊!救命啊!好恐怖喔!」
  好不容易等著機器停下來,正在排隊的學生對著準備離去的學生大叫:「不要讓阿倫下來啦!」這時可以看到學生徹底發揮尊師重道的精神,紛紛讓出一條走道,就看到一個教師被人從出口處飛快的架到了入口處交接,效率之高真令人嘆為觀止。
  好吧!那就再應付一下來鬼叫:「救命啊!救命啊!我好害怕喔!」
  第三次:「救命啊!我可不可以休息了!」
  第四次:「……(拿出手機來打電動)」
  第五次:「……(手機電動創下最高紀錄)」
  第六次:「救命啊!我想下去了!」
  第七次:「救命啊!救命啊!饒了我吧!」
  第八次:「救命啊!救命啊!救命啊!等等回去通通記過!」
  等到機器一停下來,就看到一個腎上腺激素異常發達的教師拔腿逃命,好不容易剛喘了一口氣,就聽到有學生說:「阿倫老師!我們去玩急流泛舟!」
  「不要啦!我已經玩過很多次了……」我話都還來不及講完,學生就馬上打斷:「騙人!你一定是不敢玩在牽拖。」然後就連拖帶拉的上了遊樂設施。


  這才是為何我堅決反對繼續玩369行程的主要原因……

  切!訓育組長真不是人幹的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