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0020184

  我買幾個橘子去。你就在此地,不要走動……走到那邊月臺,須穿過鐵道,須跳下去又爬上去。
  父親是一個 胖子 帥哥,走過去自然要 費事 瀟灑些。


R0020185

  〈雅量〉是剛開學沒多久的課文,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的討論並了解到課文中談到的「包容別人、培養雅量的重要性」、「對於同一件事物,由於每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不同,所以看法或是觀點也就各異其趣」,決定給他們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,就是穿著褲裙上學去。

  每次我變裝上學,總能引起學生的稱讚,或許是因為虛榮心作祟,感覺上越玩越大。這樣的舉動能往往能引起學生踴躍的討論,先從刻板印象開始談起,進而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,最後了解到尊重與包容的同理心,本來可能十分教條式的觀念,只因為一點不一樣的裝扮,卻能引起十分大的共鳴,雖然成效頗佳,但可能會讓學生感覺:這個老師怪怪的!


R0020186

  變裝上學除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致外,還有另一項功能──實際了解。

  例如教到〈背影〉一課時,長袍馬褂這種服裝很難用文字、口述來表達,例如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就如此解釋:

  長袍:舊時男子所穿長及腳跟的棉袍或夾袍。

  馬褂:騎馬時所穿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,原為滿族的服裝,沿為常服或禮服。

  這種長袍的解釋,鬼才聽的懂,只好藉由圖片來輔助教學,但學生光是看圖也對長袍沒有什麼概念,還不如直接用「葉問」來舉例比較快一點,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交領、右衽這些奇怪的名詞到底是什麼,該脆直接穿來學校好了。


R0020187

  由於大多數的學生對於葉問的服裝都有印象,所以長袍比較容易理解,至於何謂馬褂?簡單的說,就是清代的男式服裝之一,功能類似現今的外套。

  在清代,侍衛武士、有軍事功勞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,皇帝有時會特賜「黃馬褂」,代表皇上的恩典。

  到了民國之後,藍長袍、黑馬褂列為「國民禮服」,早期男性死者的壽衣還會換穿長袍馬褂,現今雖然已經不常看到了,但有時仍可發現除了披麻戴孝的之外,也可以看見有人穿黑馬褂的。

  由於長袍馬褂算是清朝的代表服裝,因此學生就會問很多無離厘頭的問題:

  學生甲:「老師,您是古人喔?」
  阿倫:「不是,但我家有一個衣櫥,穿過衣櫥後就可以回到清代。」

  學生乙:「老師,這件衣服是你爺爺的嗎?」
  阿倫:「是啊!我可是王爺呢!小李子,記得明天把這個民女送進宮啊!」

  學生丙:「老師,你會功夫嗎?」
  阿倫:「會啊!不要說打十個了!只要沒交作業的,打一百個都沒問題。」

  學生:「……」





  改天再把頭髮留長一點來編辮子好了!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