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豫劇團到校做了一場很棒的推廣活動,參與的師生無不目瞪口呆,起立鼓掌長達數分鐘之久。

  臺灣豫劇團前身為誕生在越南富國島上的「中州豫劇團」,自民國42年起,在海軍陸戰隊的支持下,於高雄左營落地生根,名為「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」;隨著時代的變遷,軍中階段性的任務告一段落,於民國85年1月1日起改隸教育部,成為國光劇團團隊,名稱也改成「國光劇團豫劇隊」;97年3月6日再改隸文建會,更名「臺灣豫劇團」,繼續為致力宏揚中原文化,傳承豫曲新聲而努力,期能再開創豫劇藝術新領域、以接軌國際大舞臺。

         文章轉錄於 臺灣豫劇團


  豫劇俗稱「河南梆子」,「河南梆子」成形於乾隆時期,它是秦腔(梆子腔)傳入河南後,與當地民間歌唱藝術以及羅戲等相結合的產物。
  河南戲有多種,計有梆子、曲子、墜子、越調、平調、道情、花鼓、玉鼓、大鼓、二夾弦、四夾弦等等,其中梆子戲較為普遍,故現在多以梆子戲作為河南的代表戲。


  俗話說「台上三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要學好豫劇,首先要把基本武功學好,大略分為基本功、毯子功、把子功三種。


  以下為幾種的基本功:















  其中又以「飛天十三響」最為精采,通常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從拍打手部算起到以腳擊掌,一共有十三聲的「十三響」,而「飛天十三響」包括了一開始的「雙飛燕」、連著「跨虎」、再來「打飛腳」、然後拍「十三響」、接一個「旋子」、最後用「弓箭步」作結束,一整個就是會讓人鼓掌叫好。


  以下為幾種的毯子功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樂器可分為文、武場,組合內容為「一鼓、二鑼、三絃手、梆子手金察共八口」。

  管、絃樂樂聲最易於襯托文戲的細膩情感,而文戲重唱,所以管絃樂器的伴奏組合被稱為「文場」。

  打擊樂器的樂聲氣勢磅礡,非常適於烘托武戲的打鬥場面,因此打擊樂器有了一個專屬別名叫做「武場」。





  豫劇在我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屬於梆子聲腔系統,其唱腔是板腔體結構。這些不同的板腔和程式,可分「慢板」、「二八」、「流水」、「飛板」這四大板類:

  「慢板」是豫劇的唱腔的主要板式,節拍為「一板三眼」,也就是4/4拍節組成。

  「二八」是表現力很強的一個板式,是固定在由兩個八板(八小節)組成的一個樂段來循環反覆使用,故而稱它為二八板,曲調都是由普通常見的中速「一板一眼」,也就是2/4拍節組成。

  「流水」屬豫劇唱腔中曲調比較自由靈活的一個板式,節拍為「一板無眼」,也就是1/4拍節組成。

  「飛板」為「無板無眼」,節奏自由但比較難唱,因要求演員對唱詞和語調、語氣的抑揚頓挫、旋律的高低起伏、以及節奏的快慢、潤腔、裝飾等就要更加自然和真切,傳統中有「有板好唱、無板難行」的說法正是這個道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臺灣豫劇團即將推出浪漫傳奇《拜月亭》。

  這是一齣由元末明初四大傳奇之一「拜月亭」改編的豫劇,王海玲與蕭揚玲分飾名字相近的雙旦-王瑞蘭與蔣瑞蓮,雙生則由跨界文武全才朱陸豪飾演蔣世隆,豫劇當家小生朱海珊飾演陀滿阿福,請觀眾細品王海玲與朱陸豪在劇中飆戲的勁道!

  請大家多多支持喔!



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