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呼
或許已經是遠古的神話了
春秋戰國訴說禮失求諸野
找來有找去 找了幾千年
只找到禮儀之邦四字而已


你很受歡迎喔

  行政人員有必須輪流值週,早上站在校門口微笑跟學生微笑問好,下午擔任交通導護保障學生安全。
  下午站導護時,身旁往往有許多家長等著接學生放學,或許是等的很無聊吧!常常覺得會有許多目光不停的在我身上打量,如果這時能聽到家長的OS,想必會是件很有趣的事。
  正當我被盯到不太自在時,一位媽媽走過來對我說:「老蘇啊!(我明明就是阿倫, 他才是老蘇 )偶發現學生都麻會來跟你怕秋呼,不像其他老師這邊,學生都給他直直駛過去,學生粉喜歡你喔!」


為什麼會這樣

  感覺上學生似乎特別喜歡跟我打招呼,當許多人都在抱怨這群死小孩沒禮貌時,我反而覺得這群小孩子太喜歡問好了一點。
  剛好在樓梯間遇到死命問候的學生,於是抓過來問一下:「你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跟我打招呼啊?」
  「因為好玩啊!」
  「打招呼有什麼好玩的?」
  「因為你都會有反應啊!叫你帥哥你就會裝MAN,叫你美女你就會裝娘,反正很好玩啦!」
  「喔!」原來我在學生心目中,地位大概跟玩具差不多吧!

  又另外找了學生來問一下,得到了不同的答案:「因為以前都是你先打招呼的,害的大家都很不好意思,所以遇到你都會趕緊先打招呼。」
  記得以前小時候,父母總會要求我們遇見人必須打招呼,看來我已經養成習慣了。

  接下來的答案比較深得我心:「因為你帥啊!」
  哇哈哈哈!

  打招呼是件好事啦!但下次在廁所裏面,記得不要再這樣多禮了吧!


招呼用語

  上古時代,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是「無它乎」,直接翻譯就是「沒有蛇吧」。
  因為那時候黃河氣候溫暖潮濕,所以蛇常常出沒,而且很多人因為被蛇咬而喪生,為了表示互相關心,就會問說:「沒有蛇吧」。久而久之,「無它乎」演變成了見面的問候語,其意義也從「有無蛇」變成「有無災禍」了。
  另外古代還有一句問候語「無恙乎」,也是類似「無它乎」的狀況,這是因為人可能被一種叫做「恙」的蟲咬死而產生。
  還有一種是很客套的打招呼方式,就是「今天天氣不錯」,這其實是漢魏以後開始出現的新的問候語,叫做「寒暄」,就是見面的時候真的問對方關於冷跟溫暖的事。這類問候語出現的原因與氣候變化有關,根據記載,兩晉是歷史氣候最寒冷的時期,因此才會關心對方有沒有因為冷而不舒服,如《漢武帝內傳》:「下車登床,帝跪拜,問寒暄畢,立。」或元代尚仲賢《柳毅傳書》三折:「施禮罷,敘寒溫」等等。
  而現在閩南方言常用的「吃飽沒」的問候語,戰國時代其實已經有記載:《戰國策.趙策》中觸龍見趙太后,問候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,畢竟飲食是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問題,當食物嚴重匱乏時,就會在語言中反映出來。在歷史上,中國有很多關於飢荒的記錄,造成這些飢荒的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的技術落後,糧食產量低,另依方面則是發生水災、旱災、蟲災或戰爭。
  因為「吃」是主要生存的因素,不管是甚麼時代都會發生,因此問候「吃飽沒」這類都一直存在,不像「無它乎」已經消失了。


身教果然很重要

  中國傳統的六藝中,禮字第一,充份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,孔老夫子也曾經警告兒子孔鯉:「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意即:如果不學禮的話,是沒有辦法立足的。
  許多人常批評現在小孩子坐沒有坐相,站沒有站相,吃沒有吃相,見面不會打招呼,麻煩別人也不懂感謝,反正就是欠缺家教的表現。
  其實,禮貌、儀表、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。
  現在的孩子如果缺少了禮貌,家庭及學校固然脫離不了關係之外,整個社會環境也是有待改進的,但生活教育必須打小培養,這些都是在家庭中必須先學習到的,如果說「禮貌」要等到進了學校才開始學習,那真的是來不及了!一個孩子從小開始,我們能教給他們的是什麼?無論是「孝順」、「禮貌」還是「待人處事」,這些都是我們每個成年人必須以身作則的來讓他們學習的,畢竟身教還是重於言教的。
  讓我們一起為禮貌運動加點油吧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