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表可以用化妝品來掩飾
風格可以用名牌來做包裝
品味可以用金錢累積而成
但美感可以用什麼堆疊呢

美感應該是天性上的需求
而台灣普遍卻都十分匱乏
莫非是美術老師沒有敎好
不!打死也不承認這說詞
望著醜不拉嘰的新身份證
突然發現問題的癥結點了


拿到新國民身份證囉

  今天到護照事務所拿新國民身份證,從承辦小姐的手中拿到這張怎麼看都不順眼的卡時,腦袋中很沒氣質冒出一段會被消音的話。
  我發現臉上被不肖人士用雷射紋身了,還是很愛國的紋上了「TAIWAN」與地圖,旁邊還有一隻蝴蝶在飛舞,而且既然相片要用掃瞄的,當初幹麻要求那麼多,反正又看不清楚,如果列印的品質這樣差,直接貼照片不就好了,真是的!
  新的身分證不過是雷射影印加上硬皮護貝而已,看起來超級沒質感,難道政府不知道有一種行業叫做設計師嗎?而且列表機可能還快要沒有墨水了,國旗竟然是粉紅色的,難道政府也瘋Hello kitty不成!
  翻到背面還出現條碼,感覺自己彷彿變成商品了,說不定拿到7-11刷一下,有可能會出現「阿倫:特價七元!搭配御飯糰還打八折!」
  說穿了,許多商店的臨時會員卡都比它好看!


美感教育

  什麼是美感?簡單地說,就是對美的感覺與體認,也就是一種令人感到愉悅的感官刺激。
  早期台灣的藝能科常被主科老師借去測驗用,因為聯考不會考嘛!因此,不太有人記得,在這些藝術課程裡究竟學了些什麼,也不知道對自己以後的人生會有什麼幫助,當然也有人念的是音樂或美術班,學生們接受嚴格的理論和技巧訓練,希望有朝一日贏得一項項比賽,成為專業藝術人才,不知不覺間,台灣的藝術課程灌輸了一種極端的概念:除非以後要當飯吃,否則藝術課程對考試及人生是沒有多大用處的,台灣的教育的價值常常不是「零」,就是「全部」。
  教育部最近開始強調美感教育,認為教育項目應該是全面多樣的,以培養出知識豐富、道德高尚的全人,因此限在有一門叫作「藝術與人文」的科目,亞理斯多德曾經鼓勵「用色彩和形狀的表現形式,聲音和文字的表現方式,和諧和節奏的表現方式」來舒緩年輕人強烈激動的情緒,使他們心靈能夠和諧發展,換句話說,藝術課程雖無助於升學與就業,卻對生命有莫大的意義與價值。
  偏偏政府就做了一次很嚴重的錯誤示範。


不要再怪教師了

  蔣勳是一個看不懂財務報表的監察人,但在調整這家公司的情境氣氛,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。張舒眉形容,因為帶進美感,走進公司的氣氛跟感覺就很不一樣,「我們少掉了非常商業的那種對立,所有東西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去做談判、檢討。對客戶、上下游就產生一種比較好的氣氛。」張舒眉今年就計畫,把尾牙的抽獎部分轉作藝術活動,將員工送進國家戲劇院五次,因為,「沒有接觸,就不會開竅」。
  在生活裡,聲音無所不在,色彩無所不在,光線無所不在;美力,也無所不在。但在台灣企業界,雖然已注意到美學的價值,卻尚未體認到這是企業文化的質變,不只是設立一個設計部門。
  蔣勳之前到總統府去演講時,就曾問到:「你們辦公室這樣,怎麼治國啊?」他說:「這種用三夾板隔來隔去的辦公室,他們覺得好像很樸素,可是我說不是耶,你們在治國耶,你們需要有一個view(宏觀的觀點),你要有一個視野,有一個vision在裡面。前面堆得亂七八糟,你怎麼治國?真的在治國的時候你要有一個氣度出來,不是要豪華,可是要寬闊,要有寬闊的感覺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:商業周刊第903期

  看著新式的身份證,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……
  如果政府都不重視美感,那我們又要如何才能敎會孩子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